tianweier'blog

Just another designer's blog

关于腾讯微博的一点小感想

使用了这么长时间的腾讯微博,我觉得我有一些散碎的想法想要说一下。

在腾讯微博刚刚推出的那段时间里,网络有很多声音都大呼,“腾讯微博为什么不和QQ好友挂钩”、“为什么腾讯微博、腾讯邮箱广播、QQ空间心情不能够统一”、“滔滔不就是腾讯微博么,干嘛又重新做一个产品,是否只是单纯的 营销方式而已”等等的看法。我觉得其实这样的问题答案非常简单:受众不同。

我觉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的就是“滔滔”和“腾讯微博”到底有什么区别。

“滔滔”其实确实是第一次微博战争打响之时腾讯作为应对而发起的一个产品,但显然并未得到重视,因为当时只是作为打击竞争对手的一种方式。从当时的各种微博QQ机器人被封等等情况看,滔滔与其他微博区别就在于它本身有一个官方的“滔客机器人”,除此以外并没有太多的特点。主要原因一个是盈利模式的不清晰,二是用户群体不够成熟。这两个问题,前一个在当时对于全球微博始祖twitter都是一个摆在面前的问题。而后一个,则在于国内当时正是BLOG元年,各大网站争夺的焦点都是BLOG用户,对于这种140字所能够达到的效果都是不值一哂,而SNS的进入也在业内引起了相当大的一阵风潮,各种星光闪耀的互联网产品每一个都比微博赚钱,每一个都比微薄吸引眼球,用户也乐于在“WEB 2.0”、“草根”、“去中心化”等等光环下乐此不疲的写着自己的小生活、找同学和同事、写话题广告、四处推广、比PR值。140字的空间,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同步自己站点更新的工具而已。所以那时候的微博,是话痨和熟人占据的领地,常常打开就是刷两三页的某几人的版聊。

而在如今,新浪确实第一眼发现了微博的一个特点,而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特点,就是名人效应。这一手对于它之前走的名人博客路线可谓是一脉相承,而且名人微博比名人博客的好处非常明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从一张白纸开始做设计

如何做设计,我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从模板?从栅格?还是从某一种默认的规则?我觉得都不是,真正的设计,应该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当然很多业内的大师也有相关“模块化的设计”啊,或者其他对于设计的流程以及设计的方法有一些具体的阐释,但是这些都只是在一个范围之内的正确,对于时间、资源、精力以及能力都有所限制的设计,这些方式都是正确的。而我想的,却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更为本源一点的东西,在这些既定的规则产生之前,设计又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模样,那样的设计又该怎样产出。

做设计的时候,很多人经常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市场上同类型的其他设计是如何,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寻找灵感。这个方法本身并没有错误,相反有时候还确实是一个非常奏效的方式,不管是对于初学者或者业内的大师,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但是我有时候就想,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这样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果不这样,是不是就做不好一个设计了呢?

在我看来,设计其实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设计都是一个问题,设计的过程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思考,而设计的结果就是这个问题最终的一个答案。我们在考察其他同类设计的时候,就是在看别人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看久了,我们自然自己也会解答的方法了。但是假如在不知道别人的答案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做出来的题目,是不是也会有自己的一分味道呢?大师之于三流设计师,并不是他的电脑有多好,素材有多棒,软件的版本有多新,而在于他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手法更加成熟,也更加有创意。

这里又有一个其他的问题,创意是如何被表现的。很多人似乎都有很多创意,但是很多人的创意虽然新奇,却感觉不入档次,这个就是手法的问题。在不断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提高的是两个东西,并不是创意。这两个东西一个是“审美”,一个是“手法”。这两个就好比我们看到别人的答案的时候,知道谁的答案更好,而且知道怎么做可以做出这么好的答案。因为其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即使跌跌撞撞缝缝补补,也可以勉强做一个交卷。

至于模板,我觉得更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东西,好比用另一个题目的答案放到这个问题的下面,总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

设计到最后,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思考总是殊途同归的,假如我现在从没有见过碗,我再来设计一个吃饭的东西,我自然也会设计成一个圆形,下凹,有底的家伙,至于细节,则见仁见智。方盒子除了寿司,似乎就不太适合其他的食物了,毕竟不如一个圆形的大碗好清洗。

其实有一个更适合的标题,写到最后突然想到了,那就是:把自己当作外星人来做设计。

爱如潮水

想象过思念的感觉么?

如同潮水一般,裹挟着庞大的力量,从遥远的海的对岸汹涌的向我们走来。

最可怕的是,他们不知疲倦,没有休息,在每一个你所能够想到的空隙里侵蚀。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而被人选择不爱的家伙,他却无法漠视这些汹涌而来的浪潮的侵蚀。

每一分,每一秒。

每一点,每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