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事——抄袭和原创
by tianweier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腾讯抄袭的一些文章,首当其冲的就是《狗日的腾讯》。我自己对于原创和抄袭也有一些看法,所以在这里也想聊一下。
当然作为腾讯的一员,身处于公司中做事情,自然会知道做事情的辛苦,外界看来的所谓的抄袭其实同样也是人做出来的,不是说把页面和源文件放过来就可以成功的,一样是以项目来进行的,其中甘苦滋味自然也只有做过的人才知道。摈弃掉这种类似敝帚自珍的情绪,我想仅仅出于一个互联网用户的角度来看的话,腾讯确实有它创新的部分。
先说《狗日的腾讯》中那些标榜原创,被腾讯抄袭的人。第一个说道的就是王兴,他的校内、海内、饭否和美团,真的都是原创的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在这里顿一下吧。原创者不是第一个抄袭的人,所谓的原创,也不是说我第一个做就是最好的。不要告诉我GOOGLE之前没有搜索,FACEBOOK之前没有社区,世界上只有一家公司做系统清理工具,只有一个拼音输入法,看网络电视只能用一个软件。迅雷之前也有flashget,淘宝的国外版不就是亚马逊么。中国互联网就是一把抄,这个是大家都看的到的,没有几个网站是真正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我是原创的。
当然,抄只是形式上的。就如同人人都觉得GOOGLE原创,以至于忘记了它存在之前搜索呈现给我们的样子。为什么我们不说GOOGLE抄袭雅虎,而说它“重新定义了搜索引擎”,我觉得是它能够挖掘用户的核心价值——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东西。目的明确了,那么方式就多种多样。当然,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也是别的公司和GOOGLE的区别,那就是GOOGLE有自己的信条,并随时随地遵守它——不作恶。因为这个,我们才真正信任它。试想百度在搜索引擎方面(单纯论内容契合,不管那些推广和竞价排名之类恶名昭著的东西)和GOOGLE到底差距有多少,平心而论,其实不远,而且很多中文资料,确实在百度上搜索起来比在GOOGLE上更精准一些。当然这个也只是我个人的一个体会,我没法拿出具体的数据来,只是想说,这个搜索的体验其实真是见仁见智的东西。GOOGLE高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遵守自己的信条,不仅在于对外的一些公关以及口碑营造上,更在自己的产品本身优化上。百度的框计算最近上线,所以这方面的讨论也比较多,大家可以搜索一下相关的文章,就能够理解百度和GOOGLE对于互联网的影响了。
在中国,所谓的原创,必须要熬过的一个关口,就是急功近利。在中国互联网界,个人觉得能够沉得住气的,就是两家公司:一个是淘宝,一个是豆瓣。淘宝的马云曾经定下一个指标线,支付宝盈利超过这条线,高管就要受罚,这种事情,我觉得在世界互联网都难找到第二家吧。只有能够这样忍,能够忍住对于眼前利益的诱惑,才能够将产业往好的方向引导,才能把自己的产品做大做好做强。豆瓣的沉住气说起来就低调许多,似乎也没有淘宝明显的盈利方式,因此说阿北不急功近利有点吃不到葡萄的感觉。不过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人人网做IM聊天软件,百度搜索做IM聊天软件,且不说淘宝也有自己的IM聊天软件。加上豆瓣,这4个网站中,用户黏度可以这样排一下:人人网>豆瓣网>淘宝网>百度。淘宝网做IM是为了形成自己特有的生态系统,让整个购物过程变成一个闭环,这个可以理解;人人网凭借自身的关系网络想要独立出一个特有的同学圈,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实现起来还是不容易的,毕竟要一个QQ号码比装一个软件门槛更低一些;百度的想法自然让人觉得有些不知所措,和“有啊”一样也在一段时间之后消沉了,似乎是想要整合自己全部的平台功能,但是感觉上搜索、贴吧这些东西非登陆状态都可以观看,用户的黏度不低,但是真正原创而且活跃的用户却只能是庞大用户群里的少数,沉默的大多数总是这类应用用户的最普遍的状况。
当时我们一度觉得,豆瓣要是出一个IM,应该不会比百度HI差,且不说用户群和关系网络这些东西,单是那多如浩海的小组,就是数不清的资源,读书出个钻,和网络商店合作搞销售,音乐出个钻,在线收听专辑,电影出个钻,折扣电影票,再搞个豆瓣会员,申请小组不用审核,名字在豆瓣绿色页面里搞个大红,头像GIF动态,好友上限增加,可申请4个小组,友情小组可以有12个。说不定能和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分一杯羹。别笑,我说的这些,说不定未来哪天就能够实现的,订票功能,现在不是就有了么?只不过不是需要开钻,面向所有用户而已。
豆瓣对于用户核心价值的挖掘也是非常到位的。做产品做设计,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要好要强大。然后就变成做加法。豆瓣电台之前,有个“亦歌”也非常不错,当然也是减法范例。不过豆瓣电台把这点做到了极致,我曾经一度想说,豆瓣这个放音乐的家伙,怎么连个暂停键都没有,每次接电话或者别的事情,就只能关掉或者音量开到最小。后来一想,这不就是电台的特点么,不能暂停,只能开最小或者关掉。但是有了一个暂停又如何呢?如果真的喜欢歌,自然会记下来,用软件听,那时候,想听多少,就听多少。豆瓣电台需要的,是发现你喜欢的音乐,这一点是它的核心价值,而不是说放你选中的音乐。知晓了这一点,就能够明白豆瓣电台的意义了。
在中国的互联网界,想要妄图绑定用户关系的,并不是只有一个腾讯而已。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想要把用户锁死,排他。记得在培训的时候,讲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观念,我觉得非常的正确:有些领域,你不去占领,就有别人会占领。所以说腾讯会做那些无广告无收入的东西,为的就是防止其他地方有东西和腾讯的IM一样崛起。之前周鸿祎的360想干涉用户装什么不装什么,以后暴风影音想干涉用户看什么不看什么,而迅雷想要干涉用户下什么不下什么,作为一个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没有理由不布局防止这些同行们蠢蠢欲动的野心。当然,抛开技术上的后进(旋风,我感觉下载还是很慢很不爽,连自己的中转站的文件都极慢),其他方面,腾讯产品并非没有可以与之竞争的力量(别的不好说,但是QQ影音确实很不错)。
很多人都喜欢说,国外做产品多容易多容易,没有人抄袭,一个创意马上就可以变现,被大公司收购,用户点击转化率高,成熟的产业链,等等等等。然后批评国内做什么都会被腾讯抄袭,创意很难转化为金钱,没有人能够支持,百度腾讯这些大牛不像GOOGLE那样收购小公司,而是自己抄袭别人的产品,用户浏览不点广告,产业链不成熟,等等等等。但是我还是想说,国内真的没有几个网站是研究了用户核心价值的,创新在国内比较像个笑话。周鸿祎写过一篇“微创新”,这里先不讨论这一点。在大方向上,如同GOOGLE WAVE(虽然并未成功,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于GOOGLE的认知)这样的概念上的创新,还是少之又少。不过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百度有了框计算,腾讯一样也出现了开放平台,这些都是中国互联网可喜的进步。
中国的互联网和国外的互联网的确有差别,低端用户的基数非常庞大(这也是IE6不死的一个原因),他们不会理会某个伟人高瞻远瞩的大跨步设想,他们在意的是自己周围的生活是否有所改变,能不能跟朋友沟通,在公交车上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打发时间的利器。带领中文互联网超英赶美是不现实的,只有真正一点点改变用户,了解用户,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才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最需要的,这也是腾讯曾经成功的秘密。
我很想好好谈一谈豆瓣,这个我认为是中文互联网中唯一的创新。中文互联网WEB 2.0玩的最好的,就数贴吧天涯和豆瓣了,猫扑等等的算是二流。天涯是上个时代的设计,好看不好看暂且不提,整个画面就是感觉未规划的状态,有一种落后于时代之感。贴吧,我只能说,先天的百度颜色选的太好了,所以产品必须要沿着这个刺眼的颜色继续设计,显眼、醒目,但是总是没法给人以舒适优雅的感觉,只能说百度走的不是这个路线吧。
豆瓣是所有中文网站里设计前行的最远的,它既有类似FACEBOOK严谨的框架,又有TWITTER那样精致简约的情趣设计,做减法做的非常极致,但是又不显得单调,真是让人赞不绝口。当然这里讲设计就太远了,以后有机会再分享了。
说到TWITTER的盈利模式,至今其实还是有很多疑义的,微博怎么赚钱,大家不知道。TWITTER开始的时候也不是奔着赚钱才做的,仅仅是一个小圈子里的人来唠唠嗑,但是风靡全球。这个就是创意的力量。反观国内,做东西莫不是开始就想着赚钱,哪里放广告位,哪里拉流量。这样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做产品的心态,不研究用户核心价值,不理解用户需求,是做不好产品的。这样的心态,骂腾讯,骂它抄袭走了你找了很久的、抄起来容易、变现很快的东西,那可真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腾讯不抄豆瓣,而是跟他合作,自然是明白其中的道理。豆瓣并不在于提供多么丰富的内容,也不在于有多么经典的应用,海量的资料?诱人的活动?都没有,豆瓣其实创新的,是关系化的网络,这是个弱关系链,但是组成了一个强关系网,豆瓣小组可以把豆瓣的其他产品线让用户自发的整合在一起,不需要手动,不需要推荐,用户自己就给自己画上标签分好类别,甚至这个关系网网络了豆瓣用户的生活,网罗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这些细小的关系最终拧合在一起,组成了连腾讯都不可小觑的强大力量。
这才是中国互联网需要挖掘的力量。
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气喘吁吁的完结分隔线=============
好长时间没写长文了,分了几天写,很罗嗦,大家讲究看吧。
Comments
写的很好,做产品不该只顾奔着盈利为目标去……
在这一点上我是很不爽公司某些产品经理的……
豆瓣和Twitter新版的设计都很上流。
写的很有一番道理,不过作为业界一强有力的影响者,腾讯自身也应该为行业的良性发展做一些促进的努力。
能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
弱肉强食,互联网是个大江湖,企业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这一切无可厚非。
有些中国人就是这样(这么说肯定有人骂我),干不过你,我就骂你,反而不想想为啥自己被打败了
汗~ 把mail写错了,怪不得没头像
@yuguo 奔着盈利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奔着上流其实也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关键是你的用户要不要上流,还是要不要好用,如果不要上流,那就别追着别人上流。。。最近在公司里好感慨这个。。。。
@rpsh 腾讯目前也在搞开放平台,其实也是在慢慢做事情,不过因为身躯庞大,虎狼环伺,也不见得做这些事情能够做的多轻松,我个人虽然觉得腾讯做的确实不够,不过也觉得大家可以体谅一点,中国互联网环境就那样,腾讯也不是慈善企业,不能指望太多,只能说环境会慢慢变好吧。。。
@qiang 你真傻,哈哈哈